我为什么越复习越迷糊?
2016-04-07 15:30:25   作者:朱翠真   来源:心理室   评论:0 点击:

       眼下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高考冲刺阶段。不少学生问我:“老师,这段时间我复习很努力,做了大量习题,为什么看不到效果?”还有一些学生反映这段学习状态非常不好,甚至感觉对已学过的知识越复习越模糊,好像什么都不知道了。

 

       这种学习效率降低,学习进步的速度减缓甚至停滞的现象,在心理学上被称为“高原现象”。出现“高原现象”,是毕业班学生中比较常见的现象,成绩好的同学有,成绩一般的同学也会有。时间一般以3~4月份较为明显。

 

       高原现象其实没有那么可怕,让我们一起透视“高原现象”产生的原因,找到应对之策,顺利走下“高原”吧。

 

       同学们也许并不清楚,在各种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中,一般都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:

 

1. 开始阶段:学习者要了解新事物、熟悉新规律,学习比较费力,因此一开始速度提高的较慢,但总体还是上升趋势。

2. 迅速提高阶段:学习者初步掌握了该知识、技能的重要规律或技巧,成绩提高明显,并因此受到了鼓舞,提高了兴趣,树立了信心,因而进步很快,成绩直线上升。

3. 学习高原期:由于前面已经掌握了一些知识,剩下的多是难点,加之精神、心理等多种因素影响,进步速度突然放慢,尽管每天的学习也很用心,但成绩提高不大,有时甚至下降,总体上处于一种停滞状态 。

4. 克服高原阶段:学生经过不断努力,积极改变并寻求有效学习方法,在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教育环境的促使下,克服种种障碍,从而掌握了新的学习规律和技巧后,学习成绩又开始逐步上升。

       可见,学习知识技能,就像上台阶,要一步一步的前进。高原现象是学习过程中的四个阶段之一。进入高原期的你只要认真找出原因,对症下药,就能克服高原现象,取得更大成绩,否则就会止步不前。

 

       “高原现象”的成因因人而异。根据近几年的调查,我归纳出以下几个带有普遍性的成因:

 

     一是生理、心理因素。主要体现在:

1.长达7个月之久的反复练习导致学习兴趣降低,注意力涣散,由此而发的生理心理的疲劳和厌倦的情绪会使成绩的上升出现停顿。

2.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,对自己要求不高,或是意志品质较差,一遇困难,就丧失信心,怕苦怕累、急于求成、浅尝辄止等不利心理因素,都可能使学习的正常过程中断,使学习的步伐紊乱。

3.是老师家长过高的期待,以及高考时间的迫近,一些同学不能及时调整心态,导致压力过大,信心不足,因此焦躁不安,导致身体状况下降。

4.从春节休闲安逸的生活回到学校,或多或少有些放松,涣散,状态一时难以调整过来等。

 

      第二个人学习方法因素。

1、高三下学期的学习相当紧张,不少学生日以继夜,题海战术、无论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很疲劳,使思维迟钝,学习效率降低。

2、有些学生复习时没有树立以我为主的理念,不认真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弱点,复习没有计划,只是被动地跟着教师的安排,或照搬别人的经验和方法,做着大量的无效劳动,自己的弱点却得不到改进。

3.也有些同学只是盲目的做题,不注重归纳总结,题做了不少,甚至做得昏头转向,也只能是越做心里越没底,越做越没信心。

 4.有些同学没有根据复习的内容和进度及时调整学习方法与策略,也会造成高原现象。复习阶段不同,内容不同,学习的方法也不尽相同。比如复习后期应力求把知识融会贯通,需要加强分析综合归纳总结能力的运用,如果还用过去就题论题的方法,必然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。

由此看来,学习上的盲目性、被动性以及由此而派生出来的某些不良习惯和方法,恰恰是导致学生成绩徘徊不前、难以继续提高的重要原因。

 

         第三个原因是知识结构的因素。

如果你已有的知识结构与目前的学习不匹配,或者知识漏洞过多,缺乏继续学习所需要的知识而不能及时补充,就将阻碍学习的顺利进行。

 

         第四是客观因素。

“学习高原”现象是较低层次的学习进入较高层次的学习的过渡期,是学习状态从一个阶段向更高水平跃进时必然出现的“困难期”。 这个阶段需要不断改造旧的方式方法,在这个改造没有完成之前,成绩就常常会处于停滞状态。

         那么,怎样才能克服高原现象,并快速走进复习的良性循环呢?

         众所周知,在高原上,由于空气稀薄,缺氧,身体会出现一系列的不适反应,但经过调整就会逐渐适应。同样,处于学习“学习高原”期,经过调整也是可以克服的。

 

         首先,提高认识,树立必胜的信心。

 

        高原现象并不意味着到了学习极限,走出高原期后,学习效率和成绩还是会提高的,因此,在高原现象出现时不要惊惶失措,只要挺得住、忍耐住,就会顺利走出“高原”。

 

        常言道“信心是基石,拼搏是保障”,要坚信自己还有潜力没有被挖掘出来,凭自己的能力一定能学好各门功课。只有树立了信心,你才可能拥抱成功。

 

       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曾豪迈地说:“自信人生二百年,会当击水三千里。”你只要相信自己是优秀的,并全力以赴去证明它,你就一定能成功。所以,你要牢记自己的人生使命和社会责任,树立“直挂云帆济沧海”的远大志向,不急躁,不灰心,愈挫愈勇,愈奋愈强,那么,在经历了“山重水复疑无路”的困惑后,就必然会走向“柳暗花明又一村”的新天地。 

 

第二、树立积极端正的态度。

俗话说“态度决定一切”,积极端正的态度,是决战高考的保障。故平时学习和生活只能从高考角度着眼,所作所为都要有利于高考,与高考无关的念头不要想,与高考无关的事不要做,要以一颗火热的心投入到紧张的复习备考中去。

 

第三、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。

高考不仅是智力水平的较量,更是心理素质的PK,它能使人的各种能力发挥到极致。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,技术再棒的运动员也可能遗恨赛场。征战高考,压力难免,竞争难免,但问题是你怎样看待压力和竞争!你是把它作为烦恼、包袱,还是将它作为动力。谁不渴望12年的寒窗苦读能有一个好的结局呢?哪个又不希望自己考出好成绩回报老师和父母,回报自己的辛劳和汗水?但忧虑没用,回避也没用,你只能正视压力,正视竞争,正视备考中的暂时失利!你所能做的只有直接面对它,并加倍努力战胜它们。要坚信:暂时失利正酝酿着成功。

 

第四、冷静反思,改进学习方法。

要提高成绩,就必须冷静反思并及时改善自己的学习习惯和方法。比如,有的同学不是先复习所学内容而是急着赶作业,遇到问题不是先独立思考而是急于问别人,遇到阅读理解题不是自己认真去做而是等着老师讲解时记答案,对做过的练习不注意归纳和分析等等,这些都是不利于学习必须认真改正的做法。  

在此我提醒大家:复习过程中,课堂学习是关键,教师的教学是针对高考,针对学生的实际,具有极强的实效性,千万不要抛开老师指导自己另搞一套,否则就会舍本求末,事倍功半。上课要认真听讲,作好笔记,理解老师的解题思路,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。对于已学过的知识,做过的习题,特别是重点内容,考试的热点,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再看看,算一算,只有经过多次反复,才能有效地使知识得到强化。同时还要做好“三管”——管好自己的口,不懂就问,不留隐患;管好自己的手,老师布置的题要动手做一做,只看不做就会出现:“看到题,题题都会做;做起来,题题都有错”的现象;管好自己的脑,提倡独立思考,对同类问题要注意归纳比较,这样,才能将知识内化为能力。 

 

第五、复习备考要以科学的方法为指导。

科学的方法,是决战高考的法宝,毛泽东同志教导我们:“苦干加巧干,坚持持久战”。意思是说在勤奋的基础上,把握学习规律,掌握学习方法,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
在复习备考中我们心要诚,心要静,要合理分配时间。还要留心细节,注重书本。高考命题的原则是:基础知识占70%,20%的题稍微灵活一点,真正难题只有10%。因此想靠10%的大题、难题胜人一筹是很难的,我们必须很抓基础知识,在90%中等偏易的题上下功夫,靠“微利”取胜。 

提高复习备考效率的另一个行之有效方法是充分利用改错本,将自己平时易错易混的知识记下来,经常翻一翻,算一算,记一记,多次重复加深印象,到考试时就会胸有成竹和避免犯同样的错误了。

 

第六、积极争取老师的指导。老师的职责就是为同学们的发展提供指导和帮助。他们受过专业训练,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,能够对同学们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指导。因此,遇到困惑时,应该积极主动的去找相关老师谈谈,让他们帮着分析原因,寻找改进提高的办法。拒绝老师的指导,是不明智的。请教了而不认真去做,也是难以奏效的。

 

第七,要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。“高原现象”使人心理疲劳,容易烦躁,脾气暴躁,易冲动。表现在人际关系上,就是对他人的举止敏感,忍耐性明显减弱。这就要求同学之间要互相体谅,多注意自己的言行。在一个气氛和谐的班级环境中,大家才能共同进步。

 

第八、加强锻炼,增强营养,保持充沛的精力,这也是克服高原现象的一个重要的条件。

 

         同学们,高原现象并不可怕,只要我们增强信心,克服心理上的障碍,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,勤奋刻苦,改进学习方法,科学训练,保持足量的练习,那么,我们就一定能够克服它。

 

        最后借用一句歌词共勉,那就是“要生存,先把泪擦干,走过去,前面是个天”, 愿同学们2016年高考心想事成!

        我祝福你们!

 

相关热词搜索:

上一篇:高考前,家长为孩子做点啥?
下一篇:家长真正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做了哪些?

分享到: 收藏
评论排行